清华大学主持的脑起搏器研究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发布时间:2012-12-20    来源: 清华大学

    清华新闻网12月19日电 12月19日,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会上揭晓,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路明教授领导的团队进行的脑起搏器研究入选。

  脑深部刺激是通过埋植在胸前的刺激器向植入在大脑特定靶点的电极发送电脉冲来治疗大脑疾病的新方法,是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等疾病的首选外科疗法,对于药物成瘾等治疗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植入人体的脑深部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是其核心装备。

  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领导的团队从2000年开始脑起搏器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攻克集成制造、测试、可靠性等技术难关,建立了由26项发明专利组成的知识产权网络,研制成功脑起搏器;进而突破了对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研制成功可充电脑起搏器。迄今,已经完成40例脑起搏器临床试验,术后最长超过3年,已经完成53例可充电脑起搏器临床试验,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脑起搏器的临床试验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的团队负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郭毅博士、王任直教授的团队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的团队参与完成的。

  脑起搏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有能力研发、生产脑起搏器的国家,对我国自主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具有极重要的示范意义。

  2012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还有:安徽医科大学主持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学主持的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的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兰州大学主持的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研究,武汉大学主持的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研究,厦门大学主持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杆菌)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变化与生物演化研究,中山大学主持的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等。

  为了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教育部科技委从1998年开始组织评选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今年是第15届。评选对提升高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注:根据《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9日报道摘编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21号六层

电话:010-56971705 ; 010-56971702

传真:010-56971700

邮箱:cnea@org-cnea.cn   京ICP备16008721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073号

网站技术支持:中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