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9 来源: 未知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
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社会参与”的公众沟通工作机制,形成了“科普宣传、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舆情应对、融合发展”“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应该说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方法,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平台阵地,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我国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在福岛核事故后,积极有为,大胆探索,成绩显著,提高了公众对核能的认知。但实事求是地讲,随着核能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项目的逐步落地,要做好公众沟通工作,我们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例如:如何让公众科学理性认识核安全还没有明显成效,涉核行业的公众沟通工作发展还不平衡,行业公众沟通资源分散、各自为战、未形成合力,跨行政区公众沟通难以开展,涉核邻避效应的防范和化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不足,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专业团队和人物,尚未建立涉核公众沟通的长效机制等等。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正在考虑设立涉核行业公众沟通的合作组织,统筹考虑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制定公众沟通工作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政府、企业、社会、媒体各方应高度重视核科普知识的普及,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行动,定期开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系列核科普和“核电行”等活动。
做好涉核公众沟通工作,是实现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方式,也是破解邻避效应,使公众了解核电、理解并支持核电的重要途径。
国家能源局中国核电发展中心主任张旭波:
总体来说,除少量核心元器件、芯片、原材料外,我国整体核电系统集成和装备制造能力有抗风险能力。
我国在新一轮核电发展中取得了宝贵的比较优势,有望引领未来全球核电产业的发展。但也要看到,邻避效应是当前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核电公众沟通,增强公共安全信心,提高社会接受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面向2035甚至更长远的2050年,核电即将进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扎实做好有关工作,用实际行动维护好核电发展环境。
要建立现代先进的核电科普宣传与公众沟通理念,建立起核电行业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核公众沟通就是要让公众正确认知理解核电,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正确方式,以各种合理的制度让公众真正参与和体验。理解是公众沟通的关键要素之一,把科普讲到公众心里去了,我们的一番苦心才不会白费。而合理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则能提升信息透明度和执行力度,在增强公众信心方面发挥有效而积极的作用,对于提升核公众沟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
我们向公众普及核电安全水平的事故概率为10-7,它表明我国核电安全标准很高,但是10-7在公众看来并不是一个万全的数字,‘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所以还要回答他们真正担心的问题。既要说清楚核电安全标准将核事故概率降到了最低,更要说明,即便‘千万分之一’发生,我们也完全有能力做到‘事故后果可控’,不会对公众、环境和社会产生实际影响。
公众不仅是科普对象,还是参与主体。有话找得到地方说,有问题找得到地方解决,可以安心、放心。这就是制度化、法制化、组织化的魅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
科学的核安全观还包括,要认识到所谓的安全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风险,“安全”即意味着风险发生的机率非常小,而且即使出现风险,也完全有能力来控制它。“不应将‘风险’和‘危险’相混淆,有‘风险’并不等于有‘危险’。”
核电站有利于将核电装备制造业、核电服务业、核技术应用产业乃至核电人员培训基地等有意识地落户在核电站附近的乡镇,依靠核电站在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优势,把联营企业、民办企业办好,使原来相对落后的乡镇变成繁荣昌盛乡镇,成为命运共同体。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21号六层
电话:010-56971705 ; 010-56971702
传真:010-56971700
邮箱:cnea@org-cnea.cn 京ICP备1600872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