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11 来源: 香港大公报
我们应以客观持平的角度去看核电,笔者认为核电虽有其问题,但仍是现今世界能源供应中的一个可行选择。
过去几星期,香港传媒过分渲染日本核电危机,夸大报道事故的影响,制造不必要的恐慌。相比之下,台湾及韩国较香港更接近日本,但他们对事件的反应比香港冷静得多。台湾与日本同样位於地震带之上,亦有五个核反应堆正在运作,若核电真的不安全,台湾不是更担心吗?可是,台湾只有少数零星的反核示威而已。其次如韩国,若日本吹东风,很大可能将核辐射扩散至该国,但当地亦未见有太大反对声音。
香港将向广东增购核电
去年政府发表《香港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及行动纲领》,建议增加使用核电的比例,由现时的23%增至50%,以减少排放,届时香港需向邻近的广东增购核电。
中央政府允许广东将来增加核电供应到港,是希望助香港一臂之力,使香港早日实现减排目标。试想,广东没有售电到港的需要,一来广东对电力需求甚为殷切,即使不售电到港也可内销,加上现时中央政府的外汇储备充足,不需要依靠售电来赚取外汇。这与当年大亚湾核电站兴建时不同。
中央政府对核电的发展规划有一套考虑,将来香港向广东增购核电与否,对国家整体的核电发展政策并无根本影响,香港将来向广东增购核电只是「搭顺风车」而已。相反,从安全的角度上看,香港更应向广东购入核电。此举可增加香港对邻近核电站的参与和影响力。广东方面亦有责任向港府汇报核电站的运作及安全状况,或需与港府制定发生事故时的通报机制,有利香港进一步加强与核电站的沟通并对其监督。
另外,美国近年成功从深层页岩中开采天然气,这种非传统来源天然气的供应增加,令美国本土的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调。社会上有些人便提倡增加使用天然气来取代核电。
然而,本港缺乏天然气资源,需依靠外国液化天然气进口,相对其他能源,它的价格较高。而且进口外国液化天然气市场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相当复杂。虽然国际液化气市场或会有新的局面出现,如中东卡塔尔有意增加液化天然气的出口,但将来进口天然气的价格是升是跌,仍是未知之数,难以预测。
再者,现时本港用电发电使用的是燃料组合(核电和天然气发电分别为23%,煤电为54%,以及可再生能源不足1%),假如2020年,香港不增购核电,改以增加天然气发电比例,同时把煤电的比例降至10%,届时将有超过60%的电力供应来自天然气。可以想像,多达三分之二的发电燃料依赖单一种的能源供应,一旦天然气供应有任何闪失,将影响本港供电的稳定性。
有些人指出,核电的成本经常被低估,当中如拆卸核电站,处理核废料及事故保险等的费用,往往都是由政府津贴,必须计算在内。客观来说,这话有其道理,但我们亦需留意,世界上不少大国如英、美、俄、中、法等,在发展核电之先是发展核武的。即使它们不发展核电,也需处理制造核武时所产生的核废料以及受辐射污染的厂房。故此,这些国家只不过是「顺道」处理核电废料而已。当然,这些被低估的成本有多少反映在实际核电的价格中,则每个国家都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这亦是造成每个国家核电价格不一的原因。
大亚湾核电站安全可靠
早前中联办邀请传媒到大亚湾核电站采访,当中有记者问及大亚湾的核废料如何处理及其储放地点,未得到详细回覆,传媒似有不满。事实上,处理含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工序十分繁复。根据国际惯例,核电站内的核废料会储存在电厂的水池中,待废料自行衰退及降温,若干年後,才运送至适当的地方储存。或许一些传媒不明白,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有关核电站内储存核废料的数量、运送路线以及储存的地点等均属高度机密,基於安全理由,绝不会公开透露,以防有意外发生。两三年前,在法国就曾发生环保团体企图拦截载核废料往德国的火车,险些酿成灾祸。倘若这些核废料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後果更不堪设想。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严重事故,令港人对核电产生恐惧,当年更发起「争取停建大亚湾核电站」的联席会议,大力反对兴建大亚湾核电站。会议上只有笔者一人力排众议,支持兴建。事实上,大亚湾核电站自1994年建成至今十七年,一直安全运作,未有发生任何严重事故。最吊诡的是,历史在二十五年後又再重演,很多当时反核电的朋友现在又再出来反核电,笔者亦再一次出来为核电作一个客观及持平的论述。
作者为浸会大学地理系教授兼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21号六层
电话:010-56971705 ; 010-56971702
传真:010-56971700
邮箱:cnea@org-cnea.cn 京ICP备16008721号-2